关灯
护眼
字体:

试谈A·H·列昂捷夫的意识观点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身就是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图以改变客体的过程。分析这样的过程,忽视主体内部因素的作用是片面的、不合逻辑的。简单的锯物动作是如此,比较复杂的活动则更是如此。实际上,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永远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既包括作用者方面的作用,也包括被作用者方面的作用。

    如上所述,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有其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的两个方面。与此相联系着,和他的活动理论相一致的意识观点,也是既有应当肯定的成就方面,也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

    四、关于意识和客观现实的联系

    传统心理学对于解决意识问题是无能为力的。它在理解意识问题上最根本的错误在于把人的意识孤立化、抽象化。本来,人的意识对于外部实在事物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极密切的依赖关系的。没有外部实在事物,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因外部实在事物而产生,也因外部实在事物而实现它的能动作用。可是,传统心理学却把人的意识和人的活动、人的生活实践,从而也就和人的外部现实世界分离开来,把意识看作一种超出于活动、生活实践、外部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样,它就完全抹杀了意识和客观现实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完全抹杀了意识在人和客观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的现实重要作用。于是,本来是属于人的意识,就成了一种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人的东西,一种神秘莫测、难于理解的东西,一种毫无现实作用的副现象。

    在批判传统心理学中的意识理论的基础上,苏联心理学处理意识问题,坚持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主张在和意识的统一关系、相互联系中来考察人的意识。列昂捷夫分析意识问题,也是遵循这个基本原则的。并且,特别是对意识在活动中的发生发展方面,他有所充实,有所前进。列昂捷夫认为: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对现实的反映、主观产物;它是适应着人的活动的特点的需要而产生,并且是在人的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在人的意识后面,实际上存在着人在对象活动中原来所实现的那些联系、关系。这样,就从根本上把人的意识和人的活动,从而也就和客观现实联系了起来。

    和传统心理学中对意识的唯心理解(把它孤立化、抽象化)比较起来,不能不承认,列昂捷夫的意识观点是在力图对人的意识作唯物的理解,并且也确实是前进了一步。

    当然也应当指出一点,列昂捷夫在唯物地理解意识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在整个苏联心理学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取得的,其中也包括着其他心理学家的贡献,并不能只是归功于他个人。

    五、关于意识的社会历史性质

    传统的意识心理学谈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时,主要是指所谓心和身的关系,也即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关系。至于意识和人们的社会实践、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联系和关系,则实质上是被完全忽视的。这样看待意识,当然也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人的意识的实质,至多也只是看到它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已。

    其实,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人,人的生活实践也是社会的生活实践。离开社会,人就根本不能生存,更谈不上从属于他的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心理学在考察意识问题的时候,就必然地要考虑它和人的社会历史关系方面的联系。不考虑意识的这个方面,心理学对意识就达不到全面的、科学的理解。“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34页〕意识的社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最基本原理,也是苏联心理学处理意识问题时的主要方法论原则。

    在苏联心理学的意识理论当中,列昂捷夫的意识观点沿袭着“文化历史理论”的思想传统,最为突出地强调意识的社会历史性质。他对意识进行的理论分析,主要地也是集中在这一方面。在他的理论中,把活动作为最基本的范畴,而活动在苏联心理学中一般认为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人的意识,是适应于人的活动的特点而产生、在活动中形成、并借助于社会历史地形成的语言的机能作用而实现的。意识所反映的对象,被认为也就是活动物化、定性于其中的活动产品。意识是在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那些关系和中介作用的产物;在意识后面,实际上存在着原来所实现的那些本质上是社会的关系。因而,意识也就随着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可以说,列昂捷夫的意识理论就是围绕着意识的社会性这个中心论题而建立起来的。

    应当承认,列昂捷夫的意识理论强调意识的社会历史性质,并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当的集中探讨,是有其可取之处的。特别是考虑到传统的意识心理学完全忽视了意识问题的这一方面的情况,这一点就格外明显。可是,列昂捷夫偏向了另一方面:比较忽视意识和人的自然方面的联系。诚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意识的社会性。但是,在意识具有社会性的前提下,也并不能就引出心理学在分析意识问题时可以忽视它和人的自然方面的联系的结论。意识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通过感觉、思维等实现的认识作用。它的实现也必然要和脑的机能联系着,忽视这个方面是缺乏根据的。这一点本来就是当初“文化历史理论”受到责难的问题,现在仍然在列昂捷夫的意识理论中延续着。

    六、关于意识的内部结构

    列昂捷夫认为,意识是由感性内容、意义和个性化涵义三者构成的。外部感性把意义和客观世界的现实联系起来,个性化涵义则把意义和主体的生活现实、动机联系起来。

    在传统心理学中,也有人分析过意识的结构。例如,构造派的铁钦纳仿用化学方式分析意识的元素构成,折中派的波林则用物理学方式研究意识的所谓维度。他们搬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不理解意识的特殊性质对其分析方法的要求和决定作用。而且,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意识的对象和意识本身混淆起来,把所意识到的客观情况和主观情况当作意识本身,当作意识本身的组成部分。这样,当然不可能达到对意识的正确认识和对意识结构的正确理解。并且经过他们的分析,意识就被看成一种感觉性的东西,等同于所谓“直接经验”。从而,就把作为人在认识上的本质特征的意识降低到感觉的水平。

    两相对照,可以看出,列昂捷夫关于意识的内部结构的分析有其独特之处和值得重视的方面。但同时,也还存在不能令人满意、值得考虑的地方。人的个体意识是一种动态的东西,是一种反映的活动或过程。鲁宾斯坦说:“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意识是主体对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意识到的过程”〔4,156页〕。意识这个词如果用作名词的话,那么就应该是一个动名词。人对于某种东西的意识,也就是他借以意识到这种东西所实现的那种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同时也就是对它们形成映象的过程,两者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由反映活动所形成的映像,也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总之,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个体意识,应当而且实际上也是一种过程。

    从列昂捷夫的整个理论来看,特别是从他的活动理论看来,他在基本上,并且作为前提,也是把意识作为一种活动(内部活动)、过程的。既然意识是一种过程,那么,分析意识的内部结构,也就是应该分析意识过程本身的构成,而不应该是分析意识的对象方面的内容。但是,在列昂捷夫关于意识结构的分析中,把意识分析为感性内容、意义、个性化涵义,他实际上主要地还是偏于分析意识的对象方面的特点。而这和把意识作为一种内部的活动、过程这一理论前提是不相一致、协调的。列昂节夫强调要对意识进行系统分析〔8,135页;9〕。所谓系统分析,应该是一种全面(从不同侧面、层次)的分析。那么,分析作为一种活动、过程的意识的结构,而不着重考虑它本身的动态的方面,譬如,不是分析主体意识到对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而是分析主体所意识到的对象本身的意义和“涵义”,这是一种既包括太多同时又不够全面的分析。

    再,列昂捷夫认为,作为意识构成者之一的感性内容并不能在意识的系统中直接显露出自己的功能,它的特殊功能只是间接地表现在“现实感”的模糊体验中。它在认识方面的直接贡献极其有限,几乎微不足道。而且,感性印象还经常会和完整的知识处于矛盾之中〔8,135页,139页;9〕。其实,在主体意识到对象的过程中,思维活动固然是最重要的核心,没有思维活动也就不会形成意识。但是,感觉、知觉等在意识中也是起着不可低估、不可抹杀的重要作用。列昂捷夫是大为贬低了感性因素在意识中的作用的。

    七、关于意识的内部因素和“偏倾性”

    列昂捷夫把内化说作为自己立论和分析问题的根据,这就导致他的整个理论带有明显的外因论色彩。他的意识观点也是如此。关于意识,列昂捷夫所探讨的中心问题主要是人的意识如何在活动中产生和形成,而活动则是服从、决定于所指向的客观对象的。在他的理论中,人主要是通过活动而被动地接受客观对象的决定性影响,至于主体的内部因素在意识的产生和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则很少考虑。其实,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过程也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既包含被反映者方面的作用,也包含反映者方面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普遍规律,人的意识也不例外。诚然,列昂捷夫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来分析意识的内部结构时,曾涉及动机因素,从而,主体才赋予客观的意义以特殊的主观色彩,使它体现为个性化涵义。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内部因素。但是,在主体意识的实现、主体意识到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实际上,他的当前状态、过去经验等等,总之,主体在以前的心理反映中所达到的结果和成就,都要作为内部因素加入于其中并发生机能作用。在这方面,列昂捷夫对意识实现过程中的内部因素的估计是远为不够的,因而也是忽视的。

    和意识的内部因素紧相连接着的是意识的“偏倾性”问题。列昂捷夫认为,在主体的意识中,作为构成因素的意义和个性化涵义两者并不直接相符合,其不相符合,甚至会达到真正异己的、矛盾的性质。在意识中,个性化涵义只有通过意义才能表现出来,而意义则只能是为着实现某些个性化涵义而存在。(既是这样,在心理学中有无必要把它们划分开来,就是值得考虑的了。)正是个性化涵义才使意识具有偏倾性〔8,第四章;9〕。

    应当承认,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列昂捷夫所描述的意识偏倾性现象是存在的,不能完全忽视和否定。但是,关于所谓偏倾性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动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意识有其一定的偏倾性,否认它就不符合人的心理的实际情况。但是也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这种偏倾性要作适度估计和恰当理解。我们知道,人的意识,作为一种总合的认识作用,它的最本质属性就是正确反映客观的情况和事物。列宁曾指出:“感觉给我们提供物的正确模写”〔2,104页〕。在人对现实的反映中,在一定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某些偏倾性。但一般来说,主体的意识还必须是客观情况和事物的正确反映,以指引主体在生活实际中的行动。否则,也就不成其为正常情况下的意识了。所以,我们既要承认主体意识中存在有一定的偏倾性,但更重要的是对它要作适度估计和恰当理解。况且,也不能把意识所有的一定选择性和“偏倾性”相混。否则,就会产生靠向对意识作主观唯心理解方面的偏差,就会在理论上给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带进误解、混乱的成分。从列昂捷夫的意识观点中关于意义和个性化涵义的分析看来,这样的危险并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                      *   *总起来说,列昂捷夫的整个意识理论,和传统心理学中对意识的理解比较起来,是有其值得重视的方面的。

    但是,应当承认,像把意识和活动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对它作从属于唯物的理解,指出并强调意识的社会历史性质这样一些理论观点,实际上是整个苏联心理学理论思想发展的成就,严格地说,并不能算是列昂捷夫的独自见解。(当然,也不能排除他在这些理论观点的形成上起过自己的作用。)他只是接受这些理论观点,并在其前提下对意识问题进行分析。

    真正可以说是列昂捷夫自己的意识观点的,是他从自己的活动理论出发,对意识在活动中产生、意识的内部结构所作的分析。在这方面,列昂捷夫也作了认真的尝试和努力。但是和前者比较起来,则又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С·Л·鲁宾斯坦:《心理学中的活动问题》,载《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道路》,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9年版,中译本,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259—266页。

    〔4〕С·Л·鲁宾斯坦:《意识理论的基本论点》,载《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道路》,三联书店,第159—170页。

    〔5〕А·А·斯米尔诺夫:《苏联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苏)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6〕Е·В·肖洛霍娃:《心理学的哲学问题》,载《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版。

    〔7〕E·B·肖洛霍娃:《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意识问题》,(苏)社会经济出版社,1961年版,中译本,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1981年版。

    〔8〕A·H·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苏)政治书籍出版社,1977年版,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9〕A·H·列昂捷夫:《活动和意识》,载《苏联哲学问题》,1972年第12期。

    〔10〕A·H·列昂捷夫:《心理学中的活动问题》,载《苏联哲学问题》,1972年第9期。

    〔11〕A·H·列昂捷夫:《现代心理学中的活动范畴》,载《心理学问题》,1979年第3期。

    (原载于《心理学探新》,1980年第1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