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试谈A·H·列昂捷夫的意识观点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意识问题是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人之所以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有意识。www.Pinwenba.com至于动物,即使是猿之类的高等动物,也还只能说它们仅只有意识的萌芽状态。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科学。对于这样一门科学来说,意识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心理学如果否定或是排除了意识,就不再成其为心理学。心理学虽然承认了意识,但是如果对它作错误的解释,也还不能成其为科学的心理学。对于意识能否取得正确的理解,这是心理学能否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意识问题比较复杂和难于解决,但是,每一个有志于穷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志于构建心理学的科学体系的心理学家,又都要就意识问题求得正确的解答。

    传统的心理学有个一共同之点,就是不能正确地处理意识问题。可以这样认为,心理学发展史上所发生的危机,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和不能正确处理意识问题联系着的。

    本世纪初心理学所发生的第一次危机是唯心的内省意识心理学的危机。这种心理学把人的意识孤立化、抽象化,把它和人的躯体,尤其是和人的实际生活、实践活动,从而也就是和人的外部现实世界分离开来,使它成为一种好像是不属于任何具体的人的东西,一种和人的躯体、实践活动、外部世界无关的独立自主的东西。由于这种心理学完全抹杀了意识和物质、和客观世界本来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完全抹杀了意识在人和客观世界的实践关系中所能起的特殊重要作用,于是就使自身陷于走投无路的困境,最后导致了心理学发生危机。

    作为对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一种反动,为着摆脱它所陷入的困境,找寻出路,于是行为心理学发展起来。行为心理学或是认为意识无法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于是把它完全排除于心理学之外,或是企图把它单纯地解释为肌肉活动、行为、运动反应之类的东西,这实际上是根本否定人的意识的存在。这样,行为心理学就根本抹杀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最主要的东西。行为心理学表面上好像是和唯心的内省意识心理学彼此对立的,两者有根本的区别。但在实质上,它们却是很密切地相互联系着的,是从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这个根就是对意识的完全错误的理解。因为,行为心理学正是由于承认、接受了对意识的唯心的、内省的理解,致使意识不可能得到科学的认识,才把意识排除于心理学之外,或是根本加以否定的。行为心理学是否认人的心理、否认人本身的“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同样陷于走投无路的困境,于是出现了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心理学危机。

    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心理学开始探索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以改造传统心理学的途径,也经过一定的曲折、摸索道路。到40年代前后,通过剖析传统的意识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所存在的根本问题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识和活动统一的理论原则。随后,以这一理论原则为中心,逐渐形成了苏联心理学自己的基本理论结构。与此相联系,也形成了苏联心理学自己的意识理论。

    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简要说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意识、心理是一种过程、活动,人的活动中包含有心理成分,两者是统一的;2意识、心理在活动中形成和表现,通过活动可以认识它们;3意识、心理对活动有调节作用〔3;5〕。可以看出,苏联心理学是力图克服传统心理学的根本缺陷,把人的意识和活动(从而也就和外部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在和活动(从而也就和外部客观世界)的统一关系中来考察人的意识。这和传统心理学中对意识的理解比较起来,不能不说是朝着对意识的唯物理解方向前进了相当大的一步。应当指出,在这一方面,C·Л·鲁宾斯坦的理论探讨是起了重要作用的〔5;6〕。

    一般来说,苏联心理学界比较公认的意识观点,根据E·B·肖洛霍娃的概括,可以说是:“意识是高级的、同语言联系着的、只有人才具有的脑机能,这种机能概括地反映现实,并在这一反映的基础上调节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6〕。

    A·H·列昂捷夫(1903—1979)是苏联老一代的心理学家,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在70年代中,他总结了自己的毕生研究工作,从作为他的整个心理学理论思想的核心的活动理论出发,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识观点。如果说,鲁宾斯坦的意识理论是在从哲学思想上剖析了传统心理学对意识的错误理解,总结了50年代以前苏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列昂捷夫的意识理论则是从意识的发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总结了70年代以前的苏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提出来的。而且,在他的意识观点中,明显地表现出他曾是其重要成员的“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观点。列昂捷夫的意识理论是苏联一个规模最大的心理学派的意识理论,也是一个继鲁宾斯坦的意识理论之后的最值得注意的意识理论。(肖洛霍娃也对意识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并有专著〔7〕。但她基本上是继承了鲁宾斯坦的意识观点。)列昂捷夫的意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着近年来苏联心理学的理论发展趋势。

    二、列昂捷夫关于意识的基本观点

    根据列昂捷夫于逝世前最后发表的一些集中讨论意识问题的著作〔8;9〕来看,他的意识理论的基本内容概要如下。

    (一)意识是什么,它的基本特点

    列昂捷夫曾在不同情况下、从不同侧面阐述过意识的基本特点。其中,有些观点是苏联心理学界所公认的。如:

    意识是人对现实的主观反映、认识。

    在意识中,包括以人自身为对象的自我意识。

    意识和心理不是等同关系。首先,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动物只有前意识的动物心理;在人身上,才表现出心理反映的新质形式——意识。其次,人的心理反映也可以有不同的水平:有意识的心理反映,即意识;意识不到的心理反映。

    意识和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意识不是副现象,而是人的实际生活中的现实因素。

    除此以外,列昂捷夫从自己的活动理论出发,关于意识还提出了一些有其自己特色的论点。对于分析研究他的意识理论,这些论点更为重要,更值得注意。

    列昂捷夫认为,只有用人的活动的特点才能说明意识的本质。正是活动的这些特点,才造成了人的意识产生的必要性。而且,意识所反映的,亦即作为意识的对象的,则是活动的产品。在人的活动过程中,活动直接接触并服从于对象的现实,从而得到丰富。这种得到丰富的活动,最后物化、定形于产品中。主体对于这种产品的反映,就是他的意识现象。

    其次,他提出,意识是“人在对象活动中所实现的那些本质上是社会的关系的一种经过改造的形式”。在意识的后面,实际存在着对象活动原来所实现的那些联系、关系。

    第三,意识是在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那些关系和中介作用的产物。在这些关系(以及社会意识)之外,不可能存在个体意识。

    第四,意识不是它的各别因素的联合,而是它的各种“形成者”的内部运动。这种内部运动包括在个体活动(实现着个体的现实生活)的总的运动中。人的活动就是意识的实体。

    总的说来,列昂捷夫的意识观点的特点是:强调对象活动在意识形成中的作用,强调意识的社会历史性质。

    (二) 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1.意识产生的历史必要性

    人的活动有两个基本特点——对象性,产品性。正是它们创造了意识产生的必要性。从历史上说,只有从动物的适应活动向人的劳动过程过渡时,才能产生这种需要。这时,当前活动所追求的产品实际上还没有存在。因此,只有当主体以适当形式把产品表象出来,从而,可以把它和原料(劳动对象)及其各中间改造阶段进行对比的情况下,产品才能调节活动。而这种产品的心理映象是自觉的映像,也就是意识现象。

    2.意识的发生发展

    (1)意识的产生是一种主体以观念的形式、自觉反映的形式占有对象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最初产生于活动的对象内容在其中转变为活动的产品的那种客观关系的系统中。

    但为着实现这一过程,将活动吸取于自身之中的产品以自己的物质属性显示在主体之前,这还不够。还必须发生一种转化,以使产品得以作为主体所能意识到的东西(亦即,观念地)表现出来。这一转化是通过语言实现的。

    (2)最初,意识只是以心理映像的形式存在,为主体揭示其周围世界;活动则还是外部的东西。随后,活动也成了意识的对象:先是意识到别人的行为,通过别人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于是,意识—映像变成了意识—活动。这时,意识才摆脱并调节外部活动。

    随着物质生产和交往的发展,精神生产的分出和独立,语言的发展,意识摆脱了和直接实践的劳动活动的直接联系。于是,意识成为人的普遍的心理反映形式。

    (3)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意识发生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最初混合在一起的劳动集体的意识和个体的意识发生分化。这是因为,人所意识到的东西日益广泛,其中日益包括进一些个体生活中的独特的东西。同时,阶级的分化也使人们处于不同的、对立的关系中。相应地,这也就影响到具体的个体意识到现实生活的过程。

    (三)意识的内部结构

    列昂捷夫认为,意识由三种因素形成。他着重从每一种因素在把世界图景呈示给主体的过程中所完成的机能方面进行分析。

    1. 感性内容

    (1)意识的感性内容的特殊机能是形成现实的具体映像的感性成分,赋予展示于主体之前的世界图景以现实感。正是由于感性内容,世界对主体才能表现为不是存在于意识之中,而是存在于意识之外——作为客观的领域和活动的客体。

    (2)感性内容通常并不直接显露自己的功能,只是间接地表现在模糊的“现实感”中。但只要对外界影响的感受作用一旦发生破坏和歪曲,它的功能立即表现出来。

    (3)感性内容在意识中所提供的认识成果极为有限。但它又是不可缺少的。

    2. 意义(事物的客观意义)

    (1)意义是意识的最主要形成者。在意识中,意义折射着世界。语言是意义的负荷者。在意义的后面,隐藏着社会形成的动作方式(操作),人原来就是在这些操作的过程中来改变和认识周围现实的。换言之,由整个社会实践所揭露的对象世界的观念存在形式,被改造和凝结在语言材料中,以意义的形式表现出来。

    (2)意义有两重性,它既存在于社会意识中,也存在于个体意识中。在前者,它表现为意识的客体;在后者,则表现为意识到的方式和机制,亦即在把客观现实呈现于主体的过程中的机能作用。在个体意识中,意义被个体化和主体化,因而就带着一种特殊的主观性——偏倾性。

    3. 个性化涵义(事物的主观意义)

    (1)活动永远由一定的动机激励着。从意识方面来说,动机的机能作用是它好像经常在“评价着”客观情况、主体在其中的动作对于主体的重要意义,赋予它们以主观意义,即个性化涵义。

    (2)个性化涵义和意义不相符合。这种不相符合是消灭不了的。因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总会保存着个人的生活、身体、具体外部条件的特点。

    (3)和意义不同,个性化涵义不能脱离开主体。正是由于个性化涵义,才使主体的意识具有偏倾性。在意识中,意义的发生机能作用,只能是体现在它的个性化涵义之中。

    三、作为出发点的活动理论

    列昂捷夫把对活动的分析作为考察心理学全部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8;10〕。他的意识观点也是以活动理论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

    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从其所探讨的问题的基本范围来说,并没有超出苏联心理学中以前形成的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的基本格局,有所突破。他仍还是在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考察问题的。但是,列昂捷夫用苏联心理学近几十年来的有关研究工作,把心理、意识在活动中产生和形成这一个环节具体化了、充实了,有所扩展和前进。在这方面,他的理论可以说是有成就和贡献的。

    在列昂捷夫对活动的理解中,也存在着欠明确和成问题的地方。他把人的活动简单地划分为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根据不够充分,也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因为,任何外部活动中总是要包括有一定的内部的心理的成分,如动机、调节等因素,完全不包括内部心理因素的外部活动是没有的,同样,内部活动也并不是绝对的。

    在对活动的理解上,列昂捷夫实质上是一个外因论者。他认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是由外部活动以内化机制产生的;内化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内外两种活动有原则上共同的结构;而外部活动则要服从于它所指向的客观对象的特点。他在分析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由外部活动内化产生时,基本上不或是很少考虑主体内部因素的作用。在去世前不久,列昂捷夫在一次发言中曾用锯物动作为例来说明活动的决定关系。他提出,正是锯子本身和所锯材料的客观属性决定着锯物过程的轮廓〔11〕。确实,作为工具的锯子和所锯材料的特性,对于锯物动作的进行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善于以左手或是右手用锯的人的锯物动作,显然是不尽相同的。这里,主体的内部因素如过去经验、习惯等,难道不起任何作用吗?而且,更重要的是,锯物动作本身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